參觀保安宮 & 台北孔廟

保安宮

這學期一門課,老師常帶我們去參觀各種建築物,有導覽感覺真的差很多,建築物都有他的許多精神在裡面,這次去保安宮還有台北孔廟,學到了龍生九子,不知道這個典故是真的龍有這麼多兒子,還是古人想像而來的。

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,九個兒子都不成龍,各有不同。所謂「龍生九子」,並非龍恰好生九子。中國傳統文化中,以九來表示極多,九有至高無上地位[原創研究?],九是貴數,所以用來描述龍子。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,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,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。

「龍生九子」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所撰《懷麓堂集》,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:

老大囚牛
老二睚眥(拼音:yázì ,中古拼音:ngreh zeh)
老三嘲風
老四蒲牢
老五狻猊(拼音:suānní ,中古拼音:suan nge)
老六贔屭(拼音:bìxì ,中古拼音:biih hiih)
老七狴犴(拼音:bì'àn ,中古拼音:pe ngan
老八負屭
老九螭吻(「螭」,拼音:chī ,中古拼音:thrie)/鴟尾(「鴟」,拼音:chī ,中古拼音:chjii)

另有說法是來自明朝楊慎所撰《升庵外集》,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:

老大贔屭
老二螭吻/鴟尾
老三蒲牢
老四狴犴
老五饕餮(拼音:tāotiè ,中古拼音:thau thet)
老六𧈢𧏡(寫作Hanzi baxia.JPG,拼音:bāxià ,音同「八夏」)
老七睚眥
老八狻猊
老九椒圖

也有以下說法

一子贔屭,一名霸下,形似龜,好負重,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。像台南赤崁樓前,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「石龜御碑贔」,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,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,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。

第二子螭吻(蚩吻、鴟吻、鴟尾、嘲風),形體似獸,習性好張望或好險,成為今日廟宇殿頂、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、殿角的走獸,也可壓火災。

第三子蒲牢,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,性好鳴叫,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。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,鯨擊蒲牢,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。所以想要鐘聲宏亮,就作蒲牢於鐘面上,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。東漢班固〈東都賦〉有「於是發鯨魚,鏗華鐘」的文句。後來,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,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「超凡入聖」的意思。

第四子狴犴,一名憲章,形體似虎而有威力(一說好訟),所以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。

第五子饕餮,好飲食,所以立於鼎蓋,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。

第六子蚣蝮,性好水,所以立於橋柱;一作帆蚣,好飲。

第七子睚眥,性好殺,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。

第八子金猊(狻猊),形體似獅,性好煙火,因此立於香爐兩旁,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。

第九子椒圖(椒塗),形體似螺蚌,習性好閉,所以立於大門舖首。

留言